当前,民航行业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国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和产品装备的博弈激烈。有机构预计,2024—2028年,我国SAF行业市场规模将激增至700亿元左右。这一迅猛增长不仅展示了SAF的潜力,也反映了中国航空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日前,中国南方航空联合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和空中客车公司共同发布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路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全球化供应链正在形成,中国SAF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独特资源产业优势,有潜力引领全球SAF发展。
当前,民航行业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国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和产品装备的博弈激烈,强化绿色复苏、提升中长期减排力度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着力点。
加快发展SAF产业,有助于民航业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航空科技发展。从实现碳中和目标来看,SAF和碳市场措施是最为可行的促进民航业减排的两种手段。有机构预计,2024—2028年,我国SAF行业市场规模将激增至700亿元左右。这一迅猛增长不仅展示了SAF的潜力,也反映了中国航空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市场前景广阔
为遏制和减少航空碳排放的快速增长,ICAO(国际民航组织)提出2035年前燃油效率年均提升2%的中期减排目标、2050年前碳排放下降50%的长期减排目标。
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路线图表明,约有2/3的航空碳减排依赖SAF。
根据德勤预计,中国航空业为践行IATA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需迈出重要一步,推动SAF产量和需求量达到必需水平。预计到2030年,中国航空燃料消费总量将达到6050万吨,到2050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325亿吨。
如果中国航空业与IATA的SAF5.2%的使用目标一致,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SAF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全面脱碳目标的推进,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SAF需求量将达到8600万吨/年。
我国民航制定了《“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航空业减排。《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进而统筹国内外碳市场建设,推动建立民航业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机制。
除制定“路线图”外,9月,国航、东航、南航从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12个航班将正式加注SAF,将绿色飞行“落地”。
商业规模有待激活
目前,我国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基础不断夯实。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授邹琳指出,从原料与技术方面来看,中国拥有庞大的废弃食用油生产量,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也是中国SAF原料的潜在来源。中国石化工业体系完整,在催化裂化、加氢处理等石油加工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为SAF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还需要通过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努力构建一条符合国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路径。”某不愿具名航司人士表示,我国民航业碳减排对SAF的需求突出,但面临着自主技术欠缺、原料来源不够稳定、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突出能源自主可控、实现SAF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民航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供给侧方面,《“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的角度对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支持生物原料,包括SAF用高效“收储运”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但没有明确SAF的产能规划、使用目标、落地举措等。
“作为一个典型的强政策驱动型行业,中国的SAF发展路径措施仍待明确。目前国内航空业暂时没有纳入强制减排行业。如果生产和使用规模不能持续扩大,成本依旧高企,这对于航司来说,可能就不是个高性价比的选择,因此还需要后续政策的落地和激励。” 上述不愿具名航司人士说。
激励政策必不可少
《报告》显示,在SAF产业推广上,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明确提出了掺混路线,美国、加拿大等提供资金支持,鼓励SAF生产研发,英美等国还设立发展基金,提供补贴,平衡成本压力。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为实现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合理应用,都在探索针对性政策和切实的激励措施。《报告》还指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推进SAF开发及应用激励,将持续提高SAF生产及使用效率。
业内人士建议,在SAF产业发展初期,宜实施选择性政策,基于企业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对少量关键企业提供重点支持,在SAF产业进入成熟期后,选择性政策宜逐步过渡到功能性产业政策,从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转变,对具备准入条件的生产企业、保障企业均无差别地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上述不愿具名航司人士建议,未来还要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适应国情的认证认可体系、构建自主碳减排核算方法,“助推航空业绿色发展,还应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加强技术创新,探索商业新模式。”
险峰长青投资人杨轶尘指出,目前国内SAF已投运产能的公司仅有3家,规划产能总计约10—20万吨/年,实际产量在2—3万吨/年,市场仍处于蓝海状态,尚未出现龙头企业。未来,随着国家相关战略推进,以及国内SAF行业先行者的积极布局,中国有望成为全球SAF的主要供应国。